科技进步,新事物推陈出新,为大众生活带来各种便利。与此同时,一些旧事物却逐渐失去原有价值,难免会被时代淘汰,当中却隐藏着不少人的集体回忆!
七十、八十年代,香港经济腾飞,社会快速变化。主持林韦辰、赖慰玲、林希灵、邹兆霆带领观众重温昔日旧情怀,并让年轻一代认识渐被遗忘的本土文化。主持们亲身体验各式旧事物,还搜罗相关的电视剧集片段,细说本港发展点滴,追寻《我们香港变幻时》。
起居生活邻里情
22:40
昔日香港充满人情味,尤其重视睦邻关系。四位主持回顾徙置区的起源,还细听华富邨老街坊的邻里情。
煤气、石油气尚未普及时,市民要依靠火水炉煮食。来到新田洲头村老屋,主持们试用火水炉,并体验劈柴、在灶头生火的滋味。火柴亦是旧厨房必备品,更是商家的宣传渠道?
旧公共屋邨各有建筑风格,当中励德邨的圆形设计全港独家,众人还向居民了解数十年前多名家人同住的热闹情况。铁造碌架床、尼龙床、帆布床,又可有勾起大家的回忆?
消遣娱乐变幻时
22:38
香港七十、八十年代被誉为「黄金时代」,饮食、娱乐尽显精彩特色!
当时到酒楼叹「一盅两件」,总看到点心阿姐揹起点心托盘,或推点心车叫卖;「龙凤大礼堂」则是传统酒楼的「例牌」影相位。打麻雀是昔日的热门消遣活动,麻雀牌更是由人手雕制!主持们探寻这门买少见少的手工艺。
酒廊、的士高先后盛行,为大众提供无穷娱乐,吕珊现身诉说当年在酒廊驻唱的深刻回忆。至于男女老少皆宜的唱K活动,又如何从卡拉OK大厅唱到入屋?
回看旧衣车与街市
22:38
制衣业于香港七十、八十年代兴旺蓬勃,很多家庭从制衣厂取布回家车衣,帮补家计。从事衣车店生意半个世纪的「衣车叔叔」,细说行业如何由盛转衰,并展示其古董珍藏。时至今日,有人仍用衣车亲手为女儿度身缝制衣服,个中还隐含一份母爱!
八十年代末,工业逐渐式微,商业迅速发展;打字机一度是办公室必需品,且看年轻主持们初试旧物。昔日街市除了用咸水草扎食物,还以旧式秤量重。随着时代进步,街市环境、大众买𩠌习惯有何转变?
疯狂入市的年代
22:34
香港经济于数十年来迅速发展,港人的储蓄及投资方法有何转变?
回看当年,社会盛行购买黄金保值,人人总要有金「傍身」。主持们到访老字号金舖,了解昔日黄金业市道。七十年代股市兴旺,市民「跟风」入市炒股,最终却「损手烂脚」收场!
股市大上大落,不少人认为「买砖头」较稳当,于是又「一窝蜂」炒楼。及至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风暴,不少业主于一夜间惨变负资产!时至今日,楼市疯狂攀升,港人又为寻觅安乐蜗「头都大埋」……
吃喝玩乐转变时
22:40
港人于不同年代各有吃喝玩乐好去处!
冰室盛载着浓厚的本土回忆,除了菠萝油、奶水蛋等经典美食及饮品,「忌廉沟鲜奶」还是旧时的拍拖方程式?快餐则必点扒饭、鸡髀炸薯条,快餐店负责人细说跟街坊共度逾三十年的感情。港式扒房别具情调,在格仔枱布上享用铁板餐,勾起不少朋友的记忆。
玩乐方面,保龄球场有得玩、有得食,适合一家大小消磨整天!到戏院看电影亦是港人热门娱乐活动,主持们走进逾四十年历史的戏院,回味观影旧情怀。
那些年的通讯工具
22:35
人们现时智能电话近乎机不离身,但回看手机尚未诞生的年代,大家是怎样通讯的?
当年大众依靠书信、发电报通讯,还藉明信片表心意。随后家居电话出现,人们于家中可利用拨轮电话联络,户外电话亭则不时大排长龙!黄页更曾是致电必备法宝?
七十年代盛行随传随到的传呼机,由初时要打上Call台覆机,到后来直接显示讯息内容;及至手提电话的出现,传呼机逐渐被取代。「大哥大」如何进化成智能手机?且听收藏家细说当中演变过程。
充满回忆的老地方
22:31
每个人心目中均有不同的「老地方」、打卡点,主持们游走尖东、皇后像广场、沙田城门河畔等地,可会勾起大家的回忆?
乘缆车登上太平山顶,远眺维港夜景,仍是情侣「例牌」拍拖活动。本地年轻摄影师镜头下的香港夜景勇夺国际奖项,他会细诉香港夜景吸引之处。
赤鱲角机场未启用前,启德旧机场为港人留下不少离别、重逢的难忘时刻。飞机近距离飞越九龙城民居上空,更是当时奇景!主持们走进座落该区多年的餐馆,跟负责人缅怀昔日光景。
我们的学生时代
22:40
昔日童年玩意虽然不及现时多姿多彩,却充满缤纷乐趣!飞行棋、康乐棋等是当年必玩之选;及至电子游戏盛行,学生哥纷纷变身「机迷」,投入虚拟世界。有「摇摇王子」之称的辰哥更会「露两手」,并重提摇摇热潮。
零食方面,不可不提怀旧雪糕车,还有孖条、戒指糖、吹波糖等,为不少人留下味道回忆!谈到读书习惯,学生们会用Walkman、卡式带自学英语。主持们还到访本地收藏家自设的收藏馆,欣赏其珍而重之的旧玩具、旧课本。
我们的人生大事
22:40
结婚、生子是人生大事,而身处不同年代,准新人对举办婚礼的方式亦略有转变。旧时社会着重传统礼节,过大礼、出门仪式、摆酒必定做到足!不过,现代人逐渐趋向一切从简,越来越多伴侣选择旅行结婚。
裙褂是中式传统嫁衣,刺绣图案、密度相当讲究。主持们到访老字号裙褂舖,了解裙褂款式与顾客要求的改变。
育婴方式亦不断推陈出新。旧式孭带、红色包被是旧时带婴儿外出的必备物品,及后则流行使用BB车及孭带连腰櫈……
港饮港食
22:37
香港的饮食文化,有其独特色彩!先从早餐说起,中式代表有白粥、油炸鬼;西式则是肠仔煎双蛋配樽装鲜奶。
带饭是悭家之选,旧时港人多以塑胶外壳、玻璃内胆的暖饭壶盛起饭菜,及后转用不锈钢保温壶。「无饭」家庭不想出外用膳,一于叫外卖!铁盒、托盘送外卖情景更成经典。
随着政府立例规管,小贩车仔档上舖营业。主持们到访由流动车仔档起家的小食店,了解负责人昔日跟随父亲摆街档的岁月。除了街边小食,大排档亦满载本土特色……
潮流造型大检阅
22:38
香港七十、八十年代流行甚么经典造型?时装设计师邓达智细说本地时装潮流的转变。
大关刀领裇衫、金链、喇叭裤是昔日「潮人」必备之物!「白饭鱼」旧时大受欢迎,除了用来踢足球、上学,也有人在鞋面画画,设计自家鞋款。当年又盛行编织「温暖牌」冷衫,窝心之余,更不怕撞款。
搭配衣饰之后,还得衬上至潮发型,才算完美。多款明星发型先后成为人人例剪的标志发型;昔日卷发又要花多少功夫?主持们还会体验旧式理发的特色。
男女老幼郊游乐
22:39
想当年与家人、好友聚会,还希望亲亲大自然,到郊外BBQ适合不过。上山露营,围着营火唱歌、玩集体游戏,可有勾起大家的回忆?主持们示范传统扎营步骤,并介绍现代烧烤场,以及新颖的露营体验。
野餐近年再度兴起,除了公园草地,也可选往郊野公园,同时享受行山乐趣。攀山专家钟建民成为第一位登尽七大洲最高峰的香港人,他会细谈如何与山结下不解之缘。至于水上活动,不得不提游船河,既可轻松吹吹海风,亦能与阳光玩游戏。
中西节日齐庆贺
22:36
港人庆祝节日的气氛浓厚!农历新年期间,家家户户同享团年饭,还会拜年、逗利是热闹过年。主持们到访利是舖,了解利是设计的变化。
中秋节象征人月两圆,除了「例牌」吃月饼、玩灯笼,还可观赏传统舞火龙、花灯会。老饼家店主又细说对保留传统月饼会的一份坚持。
西方节日方面,万圣节会「扮鬼扮马」;圣诞节则食圣诞大餐兼看灯饰。而除夕夜街上亦逼满市民,齐声倒数迎接来年。至于情人节,情侣们送花、送朱古力表爱意,甜蜜浪漫!
健康运动 不变定律
22:36
港人工作虽忙,也要多做运动,方可保持强健体魄。除了打波与跑步,七十、八十年代曾兴起家庭式健身单车,现时则多到健身室做GYM。香港榄球队前成员Ricky对健身别具心得,他如何看本港健身业的变化?
健美、健身舞一度盛行,TVB还在1985年举办健美小姐选举,审美角度跟港姐大不同!瑜伽早于五十年代传入香港、七十年代普及,近年再次成为大热;瑜伽教练细谈相关情况。焗桑拿、新式石座亦有助增强血液循环,促进健康。
职场变幻时
22:35
「男主外、女主内」是传统的社会观念,但随着女性地位提高,女士在职场得到更多发挥机会。社会上越来越多独当一面的女强人,而男性主理家庭事务已不再稀奇。
求职方面,现时轻松上网便可搜寻心仪工种,昔日则埋首报纸、杂志;再早期的年代,更要有熟人担保,才可获聘。旧时不少工种采用师徒制,还包食包住,如今这种师徒关系却买少见少!
香港地工作压力沉重,打工仔均希望追随一位体谅员工的老板,且从剧集片段领略往昔的雇佣相处。
乐坛盛世
22:33
八十年代,香港乐坛踏进黄金时代,谭咏麟、张国荣、梅艳芳等巨星涌现。《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》创办,每届的女歌星奖几乎由梅姐独揽;而男歌星是校长、哥哥双雄争霸。校长、钟镇涛现身细说乐坛今昔转变。
及至九十年代,经典歌星陆续淡出,男歌手战场成为四大天王张学友、刘德华、黎明、郭富城的天下,各有拥趸!
举行个唱是每位歌手的目标,历年来有哪些实现梦想的舞台?除了回看粉丝们的疯狂追星举动,今集还会检视本地歌手之最。
香港电视史
22:31
暂无评论内容